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王会娟:法槌起落间的为民情怀

发布时间:2025-10-16 10:24:11


秋日的阳光透过法庭走廊的玻璃窗,洒在王会娟法官略显疲惫却依然神采奕奕的脸上。刚结束上午的庭审,她快步走向办公室,仔细翻阅着当天要开庭的案卷材料。手边的日历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排期开庭、案件调解和下乡走访的安排。

案卷翻飞间定分止争,法槌起落中守护公正。叶县人民法院三常路人民法庭副庭长王会娟,2022年至2024年受理案件1720件,审结1715件,审限内结案率100%。数字背后,是她为每一起案件倾注的大量心血和对公平正义的极致追求。凭借高超的业务能力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智慧,她以润物无声的勤勉敬业,成为了群众心中“信得过的好法官”。

审判台上的“多面手”

在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中,男方要求女方返还彩礼共计49000元。案件看似简单,却关系到一名年轻母亲和年幼孩子的权益。

“这类案件不能简单适用法律条文,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双方是否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时间长短、是否生育子女、彩礼的实际用途等。法律是冰冷的,但司法应该有温度。一定要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兼顾公序良俗和公平原则。”王会娟坚定地说。
王会娟并未简单判决,而是深入调查。她查明双方已按习俗举行婚礼、同居两年多并育有一女,随即对各项证据进行了详实核对。
“婚姻不是交易,彩礼的性质应当结合婚姻实际状况综合认定。”她在判决书中写道,“若在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且已共同养育子女2年后仍要求返还彩礼,对女方明显不公平,也不利于保护妇女合法权益。”

最终她依法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判决书说理充分,当事人服判息诉。


走村入户的“贴心人”
王会娟深知基层案件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始终秉持“走出去”的理念,不局限于坐堂审案。在审理侯某诉某村委民间借贷纠纷案时,她主动深入乡村查证事实,以细致作风化解矛盾。
该案源于1995年某村委向侯某丈夫借款7000元。2006年村委出具收据,确认截至2005年底本息合计15000元。2021年侯某丈夫去世后,侯某作为继承人主张债权。
因案涉借款时间久、现任村委不认可,为确保该案公正审理,切实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王会娟走访时任村支书张某,确认借款属实且侯某常年催讨;又寻访原村会计李某,核实收据真实性及流程合规。经核算,约定利息未超法律规定,遂依法判决村委偿还15000元,双方均服判息诉。

“王法官办案不糊弄,连村里老会计的住处都找得到,这样的法官我们信得过!”案件结束后,侯某制作感谢信,逢人便夸赞,而这样的认可,正是王会娟扎根基层、为民办案的最好注脚。


业务精湛的“标杆者”
王会娟的办案能力在叶县法院有口皆碑。2023年,她被市委组织部记三等功,被市中院评为“办案标兵”。共青团叶县委员会授予“新时代模范青年法官”称号。2024年,被中共叶县县委、叶县人民政府评为叶县2023年度“十佳政法干警”。
2025年9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王会娟“河南省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些荣誉背后,是她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
“法官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审判工作看似光鲜,实则需要大量的积累和沉淀。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既要精通法律,也要了解社情民意。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对法治的信仰和对人民的感情。”这是王会娟经常对年轻法官说的话。

她不仅自己刻苦钻研业务,还热心帮助青年法官成长,传授办案经验和她的“三心”技巧,即耐心、责任心和同理心。王会娟认为基层案件大多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每个案件对当事人来说都是大事。我们要有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要有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要有同理心,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


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在王会娟看来,法官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她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理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25年上半年,她受理各类案件334件,审结298件,无一件超审限案件。高效办案的同时,她更加注重案件质量,所办理的案件服判息诉率高,当事人满意度高。
“法官的成就感不在于办了多少案件,而在于化解了多少矛盾,帮助了多少人。”王会娟说,“每当看到当事人握手言和,满意地离开法庭,我就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法槌起落,案卷翻飞。在三常路人民法庭,王会娟仍然每天忙碌在审判一线,用行动践行着人民法官的初心和使命,用专业和智慧化解纠纷,用耐心和温情平息矛盾,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司法人生。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