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寄托着增收希望的荒地承包,却因边界争议引发激烈冲突。原告张某认为其已经与村组签订了荒地承包合同,但却发现其中部分地块被同村李某等二人占用。多次交涉未果后,张某最终诉至叶县法院,请求排除妨害、返还土地。

三常路法庭受理后并未急于开庭,承办法官闫平察觉到纠纷源于历史遗留界限不清,判决虽易,却难以彻底化解邻里心结。为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法院决定以调解为主攻方向。法官带领干警先行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勘,并主动邀请熟悉村情、德高望重的人大代表周丛阁和政协委员张少红共同参与,搭建起一个更具公信力与亲和力的沟通桥梁。
调解过程中,法官与代表委员合力释法明理、融情于调:一方面向二被告阐明承包事实及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引导原告体谅乡邻实际困难。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疏导,双方最终放下成见,达成一致调解方案。为彻底消除隐患,在法官主持下,各方共同踏勘现场,录制视频清晰指认并固定地界四至,真正实现“案清界明”。最后,原告张某欣然递交撤诉申请,一场剑拔弩张的土地之争,在法院主导的多元调解下终化干戈为玉帛。
本案是该县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通过引入代表委员等多元力量实质参与调解,不仅高效化解了矛盾,更以看得见的方式保障了群众合法权益,修复了受损的乡邻关系,让法治力量如春风化雨,浸润乡野沃土,守护一方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