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枫桥经验”本土实践,落实人民法院指导人民调解法定职能,4月27日上午,叶县人民法院三常路法庭庭长闫平一行前往叶邑镇开展调解实务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叶邑镇43个行政村的专、兼职调解员、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等190余人参加培训,通过“理论+案例+技巧”三维赋能,全面提升基层调解队伍专业化水平。

培训会上,闫平首先立足基层调解工作实际需求,通过分析调解与诉讼的效能对比,系统阐释调解在化解基层矛盾中的独特价值。针对调解员“本领恐慌”问题,闫平重点介绍叶县法院三大硬核支持:一是“法律门诊”随叫随到。建立法官与调解员结对机制,提供全天候法律咨询支持;二是“培训升级”专业赋能。构建“季度集训+个案指导”培养体系,推动调解从“土办法”向专业化转型;三是“一键确认”提效减负。通过司法确认绿色通道,实现调解协议效力即时转化,让调解员“有底气、有硬招”。
其次,针对叶邑镇近年频发的土地边界、邻里采光、婚姻家庭等纠纷,闫平精选典型案例开展“解剖式”教学。土地权属争议:运用《民法典》相关条款,结合“六尺巷”典故阐释谦让共赢理念;婚姻家庭矛盾:引入“情感修复四步法”,通过心理疏导弥合亲情裂痕;采光纠纷调解:示范“冷却降温法+利益平衡术”,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随后,闫平提炼多年审判经验,为大家传授六大调解技巧:一是凉拌黄瓜法:情绪过激时暂停调解,待当事人“降火”后再议;二是相声捧哏术,引导当事人倾诉;三是情景再现法,在角色互换中掌握沟通要领;四是方言破冰术:运用乡音俚语拉近情感距离;五是反向激将法:巧用乡土伦理激发当事人羞耻心;六是美食收尾术:以“一碗捞面条”促成调解最终落地。最后,闫平引导43个村的村支书将“彩礼尽量不超5万元”、“简办婚丧喜庆事宜”、“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写入村规民约。
现场气氛热烈欢快,参训者说:今天学到了一系列的“解纷宝典”,我们带着方法回去,带着信心前行,全力为人民群众“调纠纷、化矛盾、解忧愁”。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叶县法院三常路法庭始终秉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理念,将调解工作作为化解矛盾的核心抓手。三常路法庭将继续深耕“枫桥经验”,让更多矛盾消弭于院坝炕头、田间地头,让更多“和事佬”成长为“法律明白人”,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